中国专家发现可预测HPV相关口咽癌治疗敏感性的“关键因子”******
中新网上海2月2日电(陈静 周鑫)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的口咽癌,是具有独特临床和生物学特性的一类头颈部肿瘤,近年来在口咽癌中占比迅猛增长。
记者2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头颈专科陆雪官教授领衔其团队,历经近4年探索发现了可预测HPV相关口咽癌治疗敏感性的“关键因子”。该研究为HPV相关口咽癌治疗敏感性的预测,以及未来抗肿瘤免疫的靶点选择提供了新的方向。
陆雪官教授2日告诉记者,根据其团队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患者数据的统计,HPV阳性患者在所有口咽癌患者中占比近60%。研究团队发现,HPV相关口咽癌内存在CD16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亚群,其产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肿瘤内CD161+CTL浸润程度与治疗反应和生存率正相关。
近年来,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的综合运用给更多患者争取了非手术治疗的机会,而“如何在治疗前精准筛选出治疗敏感和预后良好的患者”则成了亟待回答的一大难题。越来越多研究显示,无论是传统的放疗、化疗,还是新兴的肿瘤免疫治疗,其疗效都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密不可分。
据了解,陆雪官教授团队从2018年起开始从事HPV相关口咽癌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研究团队在HPV阳性患者中鉴定出CD161+CTL亚群,并证实其可通过相关机制发挥强大的抗肿瘤作用。团队通过临床验证,发现肿瘤内CD161+CTL的高浸润与良好的治疗反应和延长的总生存率呈密切正相关性。
据悉,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知名学术期刊《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完)
“自找苦吃”促进训练转型******
本报讯段宁、记者周海良报道:寒冬深夜,安徽省某科技公司生产车间灯火通明,青年员工窦兆魁正在加班加点赶工期。他和同事参加民兵无人机分队跨域训练59天,回公司后又马不停蹄投入到新型装备生产。
这一年,从江淮之滨到东南沿海、大漠戈壁,窦兆魁所在民兵无人机侦察分队留下一串串搏击长空的“足迹”。他说:“学习习主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深情寄语,‘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备感振奋、备提干劲。人生最浪漫的事情莫过于在祖国召唤时,我们正青春。生产线上,我们新时代民兵是骨干;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我们也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淮北军分区司令员何志坚告诉记者:“追求极限、砥砺尖兵,正成为民兵自我加压的内动力。”这支民兵新域新质分队组建不到4年,瞄准“飞得更远”“融入更深”“奉献战力”目标创下多项纪录。
去年盛夏,飞控手吴逍然操控的某型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遭遇海上积雨云,在“水帘洞”中穿行20多分钟,受极限气象影响,发动机航速“爆表”,无法降速。返场时,他们大胆选择停车迫降,最终化险为夷。
“成功没有侥幸,只有每一次都力争飞到极限、冲破瓶颈,能力边界才会拓展、思维格局才会升级。”带队干部、某人武部副部长孙欢迎告诉记者,为适应复杂环境,他们把训练场拉到戈壁大漠、深蓝大洋,探寻无人机极限作战效能和保障功能,在一次次“自找苦吃”中实现训练转型升级。
刀在石上磨,兵在险中练。前不久,他们采取“公路+铁路”方式奔赴万里边疆,按照“一个过程”,完成多批静态目标侦察指示和实弹毁伤效果评估任务,受到军兵种部队点赞。通过战法攻关和实兵演训,该民兵无人机侦察分队探索形成了一批规范化成果和可复制经验,并主动发挥新时代“小推车”精神,连续2年承担全省无人机分队骨干区域联训任务。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